新世纪以来,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201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231.2亿美元,连续3年位列全球第三。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问题,对于提高对外投资效率、降低对外投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区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过于集中在发展中国家。2013年,我国对亚洲、拉丁美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非洲的投资比例分别为71%、13%、6%、4%、3.1%、2.9%。投资区位过于集中不利于实现资本的全球优化配置,而且一些发展中国家政治和社会不确定性较大,投资风险较高。还应看到,一些发展中国家逐渐掌握了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流程、技术和工艺,导致我国对外投资企业利润空间缩小。企业对外投资既包括针对发达国家的“上行投资”,也包括针对发展水平较低国家和地区的“下行投资”。一般来说,上行投资有利于获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下行投资则可以实现产品的第二次生命周期。所以,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应根据实际,综合运用这两种投资方式,避免畸轻畸重。
进一步扩大对发达国家的投资。近年来,虽然我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投资规模有所扩大,但所占比重仍然较低。2013年,我国对外投资只有不到三成流向发达国家。究其原因,这与我国劳动密集型、低端加工型产业结构不无关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企业更多投资于发达国家,充分利用其成熟的市场环境、法律制度以及较为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是提高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应通过多种方式鼓励有竞争力的企业走向发达国家,既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又绕开贸易壁垒,带动出口。
继续稳定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程度、消费需求偏好、文化背景等方面与我国有相似之处,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能够发挥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当前,我国服装、家电、玩具、纺织品等产品在发展中国家市场前景依然广阔。在坚持互利共赢的前提下,将国内传统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不失为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条途径。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比较便宜。在当地建设生产基地,既可开发国际市场、缓解我国资源短缺问题,又可绕开贸易壁垒将产品销往发达国家,还能带动东道国经济发展,实现一举多赢。
完善企业对外投资机制。优化对外投资区位,取决于企业的决策和行动。应推动企业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机制。一是明确自身定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企业不能随波逐流、盲目跟风,而应充分评估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根据自身所处产业类型、规模实力进行投资区位选择。一般来说,中小企业应以风险较低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为投资对象,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可与跨国公司开展合作和竞争,进行更为多元的投资活动。二是增强竞争力,提高抗风险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越强,对外投资区位选择余地就越大,抵御风险能力就越强。特别是在不确定性更强的国外市场,以核心竞争力保障产品的稀缺价值尤为重要。三是提高对东道国投资经营环境的认知度。在对外投资前,应对东道国投资经营环境进行科学评估与实地调研,借鉴成功企业的经验,吸取投资失败的教训。
发表于《 人民日报 》( 2015年12月03日 07 版理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