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产业链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突出表现为发达国家制造业“逆向回流”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高端跃升”并存。与此同时,全球价值链成为构建国际分工体系的新方式。把握全球产业链发展新趋势,有助于我国在全球价值链竞争中形成新的比较优势。
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促进制造业逆向回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认识到强大的实体经济对于稳定经济至关重要。面对自身制造业地位持续下降、工业品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减弱的状况,它们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以重夺国际制造业竞争的主导权。例如,美国制造商协会2011年制定了《美国制造业复兴计划》,日本经济产业省公布了《2015年版制造白皮书》,英国政府科技办公室2013年制定了《英国制造2050战略》,德国则于同年制定了《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此即广为人知的“工业4.0”。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球产业链的空间布局,改变了原有的国际分工体系。
全球产业结构再调整,为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向中高端跃升提供了契机。全球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为各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世界经济秩序重构提供了挑战和机遇。在发达国家试图重振实体经济的同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正加快从资源和劳动密集型粗加工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精深加工产业转变,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随着科技发展、业态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努力突破瓶颈,从“微笑曲线”的中部低利润环节向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跃升,逐步改变着全球价值链的国际格局。
全球价值链成为构建国际分工体系的新方式。世界贸易组织较早洞察这一发展趋势,于2011年发布报告称,全球贸易模式正在由“货物贸易”向“任务贸易”转变。换言之,国际分工由传统的产业间分工转变为产业内分工,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布局产业链、配置生产要素,各生产环节被最大限度地细分。一件出口产品的价值创造来自处于生产链条上不同环节的国家,当一国出口越来越多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时,它有可能只是承担其中的劳动密集型分工环节。所以,在任务贸易取代货物贸易、以全球价值链形式进行国际分工的今天,关于国际产业分工正确的理解是,What you do远比What you sell重要,因为你卖的是什么产品,和你在其中承担的是什么部分,常常相去甚远。Made in China的产品并非全部Made by China,极有可能中国所出口的某一最终产品的大部分价值增值,发生在别国进行的中间产品环节。因此,全球价值链分析成为理解和审视今天全球产业国际分工的新方式。
在把握全球产业链发展新趋势中形成新的比较优势。随着全球产业链发生结构性变化,发达国家得以在世界范围内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广大发展中国家也获得了更多参与全球经济发展的机会。历史经验表明,尽管全球生产网络能为发展中国家融入世界经济、实现技术进步提供契机,但能否抓住这个机遇,要看发展中国家能否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比较优势。一个国家要在全球价值链中攀升至主导地位,需要培育形成自己的独特比较优势,包括核心技术、品牌优势、商业模式等。对我国而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传统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变得不再突出,而一些新的比较优势正在显现,包括巨大的市场需求、形成较强的创新动力,处于世界前列的经济增长速度、形成良好的产业服务和配套能力等。作为全球价值链中的重要成员,我国企业应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让核心产业链与核心技术链协同发挥作用。
本文刊登于《人民日报< 理论版>》2017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