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的民族保险业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历史,然而其真正成为社会再生产中的一种损失补偿机制,则是在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之后的事情,至今已近40年。在这短短40年中,中国保险业白手起家,学习西方保险业先进的发展经验与技术,使得保险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成为社会经济重要的一环,保费收入与保险资产均连年高速增长,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在成绩的背后也有着许多挥之不去的阴霾,从管理层到保险经营者再到消费者,似乎所有人都对保险怀有一种不满意感,这种不满意感由何而来,又将向何而去,是当代保险人不可回避的问题。
近日,我院保险与精算系教授、博士生导师,best365网页版登录风险研究中心主任,原中国保监会重大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魏华林在《金融监管研究》2018第8期上撰文《保险的本质、发展与监管》,从保险界最为关注的“保险姓保”、“市场乱象”和“监管风暴”三个关键词入手,探讨了保险发展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
魏华林教授首先分析了所谓“保险姓保”背后的真正内涵与本质,把保险“姓什么”转变为保险“是什么”的问题。魏教授从两个方面分析了保险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一是资金融通性,二是市场互助性。除了分析保险的本质特性,魏教授还进一步剖析了保险的多重属性,他认为保险既是保障属性与金融属性的统一,也是财务属性与服务属性的统一。进而魏教授提出当下中国保险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风险保障,而是风险防范。正确的选择,当是改变传统的保险经营逻辑,寻找适合保险发展的新路径。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魏教授使用保险业整体发展的一些数据着力阐释了目前的“保险乱象”,一是承保业务与投资业务匹配错位,即期限错配和收益率错配,“长钱短用”、“短钱长用”现象长期存在,同时全行业保费持续快速增长,但高收益的优质资产越来越少。二是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出现失衡,保险供求出现了“双不足”的局面,即保险供给不足,保险需求也不足。整个保险业发展遭遇了业务结构不平衡、区域结构不平衡、保险市场要素不平衡等问题,同时也出现了保险服务水平不充分、保险服务能力的不充分、风险管理能力不充分的困扰。综上所述种种引起了保险管理者的关注,且引发了保险经营者的焦虑。
接下来魏教授解析了中国保险市场乱象背后的原因,首先是因为有限的保险经验,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有效经验期间只有30多年,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保险历史,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是“初学者” ,其次是因为片面的保险认知,目前保险功能被人为缩小或夸大,既存在把保险功能单一化的认识,也存在把保险作用夸张化的想法,这都是不正确的。再次,中国的保险经营始终没有跳出一个“怪圈”,即难销售——高佣金——多欺骗——难销售这个圈子。最后,我国保险业由于理念上的偏差,导致了保险经营与保险管理之间的界限模糊,以管理代替经营且管理水平低下。
在文章的第三部分,魏教授结合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三个攻坚战”等论断思考保险行业出现的问题,认为这些问题是新时代到来之前的一种必然表现,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保险行业的一种具体体现,也是三个攻坚战将要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一个好的保险监管机制,不是限制准入或提高准入门槛,而是能够让合适的人进来,让不合适的人离开;进来的人不能做坏事、做不了坏事。
最后魏教授经过深入思考和分析后进行了全面总结,再次指出乱象出现的症结在于对保险存在认知盲区,包括对传统保险精髓的理解和现代保险新现象的误读。而其后果是社会降低对保险的信任度。未来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成败,取决于人们对保险经营性质和风险管理规律的认知水平。保险业是一个充满温度的行业,一方面需要坚守,初心不改,诚意奉献。另一方面,人类在自然灾害风险和生命科学风险的认知上,尚处在“必然王国”阶段,要到达“自由王国”的境界,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编者注:本文原载于《金融监管研究》2018第8期,本文转述已获得原作者同意。全文详细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s/hFc1H7qgNzhka-YM7TRPIg
《金融监管研究》
https://mp.weixin.qq.com/s/IoqOHvqlP-bpiiVScrXzKg
(通讯员:郭杨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