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教授来我院讲学
时间:2020-10-29  阅读:

20201028日,贸易与发展论坛第80期在学院教工之家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的李向阳院长受邀为我院师生带来了题目为“后疫情时期全球化的发展方向”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学院副院长余振教授主持,我院百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首先,李教授辨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内涵。李教授认为,对全球化趋势的探讨需要建立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和全球化定义的基础上。从历史上看,经济全球化具有周期性,在5-10年的中短期讨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更为严谨。在生产力层面,经济全球化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带来了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在生产关系层面,国际规则和秩序在制约和影响经济全球化。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经济全球化熨平了经济周期,形成了诸多跨国公司和集团。但是在金融危机后,反全球化成为新浪潮。

紧接着,李教授阐述了新冠疫情和影响全球化发展方向的动因。李教授提出,作为一种外生冲击,疫情只会暂时影响经济活动,而不会根本性地影响经济活动的机制。但是,随着疫情时间的延长,个体行为、企业行为甚至政府行为都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疫情将从外生冲击转变为内生冲击。疫情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了全球化的发展方向。第一,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相较于富人,疫情对穷人的负面影响更大。第二,政府干预需求增大。在后疫情时期,人们的安全意识、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空前提高。第三,公司治理的转型和投资者偏好的调整。公司治理目标由股东利益最大化转变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后疫情时期,全球化的发展方向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特征。第一,全球价值链面临重塑。技术进步导致劳动力要素被其他生产要素替代,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趋于缩短。政府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上升。全球价值链收缩为区域价值链,跨国公司围绕最终产品的消费市场进行价值链布局。公司治理不仅重视效率,也重视韧性,“资本逐利”不再是企业全球布局的唯一标准,“对等价值链”可能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第二,国际贸易增速放慢成为新常态。后疫情时期,全球价值链缩短导致贸易密集度下降,国际贸易增速低于全球GDP增速,贸易不再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疫情还可能改变企业的投资布局决策。第三,多边主义让位于区域主义。以WTO为代表的多边主义将让位于诸边主义和区域主义,大国的战略重心转向区域主义。第四,全球化进入“再全球化”过程。“再全球化”不意味着贸易投资“归零”,也不意味着全球回到丛林法则,而是意味着一种在规则和秩序上进行重塑的新型“全球化”。

最后,李教授探讨了中国引领全球化的可能性。李教授提出,有别于西方主导的排他性的全球化,中国引领的全球化是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全球化。关于中国引领全球化的必要性毋庸赘言,但是,对于中国引领全球化的可行性,目前尚且缺乏系统的探讨。李教授提出,中国在引领全球化进程中需要付出至少三类成本,即承接美国已付出的全球化成本、包容性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成本。因此,在后疫情时期,需要进一步地考察中国引领经济全球化的成本与收益问题。

李教授的讲座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意义,其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引起了在场的老师和同学对全球化的发展方向这一重大问题的积极思索。现场师生认真地听取了报告,并在报告过程中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美贸易摩擦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主讲人简介

李向阳,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学、中国对外关系。主要社会兼职:中国亚太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新兴经济体学会副会长、中国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外交部经济与金融咨询委员会委员、商务部经济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199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工程;2008年曾经为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讲课;2013年获“万人计划”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通讯员:肖尧;审稿人:郭汝飞、万俊)


Baidu
sogou